益阳陈
阅读老师的介绍,阅读作者的评论和简介,下载这篇文章
几十年来,利他主义的伦理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的问题。考虑到概念的抽象性,辩论者经常在更亲密和具体的情况下解释它们,要么阐明概念,要么引起听众的反应。在《救生艇伦理:反对帮助穷人的案例》中,哈丁用救生艇的比喻来说明无限制的外国援助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以反对利他主义的行为;在“辛格解决世界贫困问题的方案”中,辛格创造了两个假设的场景,激发观众思考他们在帮助第三世界儿童方面的责任。乍一看,观众可能会说他们对利他主义的看法截然不同,但仔细观察这两种想象的情况,就会发现一个扭曲的现实,这会让观众对这个问题产生影响。在这两篇文章中,假设情景和统计数据的使用都涉及到对现实的歪曲和过度简化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受众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排除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两篇文章证据的不准确性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得出错误的结论。
与构建的示例相关的第一个问题是由于使用极端情况而导致对现实的不准确表示。在描述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关系时,哈丁描绘了一艘代表富国的“救生艇”被穷国游泳的海洋包围的场景(149)。救生艇有一定的容量,不能超过。否则,“船沉了,大家都淹死了”(149)。通过使用这个比喻,哈丁强调了帮助贫穷国家的潜在灾难性后果,并使观众思考利他主义行为背后的实际含义,例如它给人类生存和环境增加了巨大的压力(156)。然而,这个比喻并不是现实的真实反映,因为它夸大了外援的负面后果。观众可能会质疑,在现实世界中帮助贫穷国家是否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样危险。由于缺乏真实的生活证据,很少有人会相信援助贫穷国家会导致如此灾难性的后果。作者在这里犯了一个逻辑谬误,把极端情况与现实情况相混淆。因此,这种“救生艇”的比喻过度夸大了外国援助的负面后果,扭曲了现实世界的情况。
同样,在《辛格解决世界贫困问题的方案》中,辛格歪曲了现实,他创造了两个极端的假设情况,即一个人在选择拯救一个孩子还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时面临道德困境。在Singer提出的第二个假设场景中,角色Bob面临选择,要么改变铁路来救一个孩子,但让火车摧毁了他的大部分积蓄,要么看着孩子死去,但保留了他的积蓄。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会批评鲍勃没有救孩子(298)。Singer认为,因为在假设的情况下和向第三世界儿童捐款的现实生活问题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富人在道德上也有义务把钱捐给慈善组织(299)。根据辛格的说法,“很难否认,不向上述组织之一捐款也是错误的。除非,这两种情况之间存在某种道德上重要的差异,而(他)忽视了这一点”(299)。事实上,他确实忽略了想象情境与现实情境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像哈丁文章中的比喻一样,辛格创造的这个场景也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遇到的一个不寻常的案例。考虑到第二个假设场景中给出的响应时间长度,我们可以发现Bob需要对紧急事件做出反应。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更有可能是人类本能的结果,而不是深思熟虑的决定。观众可能会想象自己在铁路上拯救了那个孩子,但捐出的钱却超过了他们应得的份额,因为人类的直觉可能与现实中深思熟虑的决定不同。因此,模拟可能不会像Singer期望的那样起作用,因为框架限制了观众将环境视为与现实不同。
第二个共同的问题是,通过使用构建的例子来模拟现实,过度简化了现实世界的运作方式,这导致观众得出部分结论。哈丁用“救生艇”来比喻这个世界。他简化了当前的世界状态,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放在两种情况下:富国在救生艇里,穷国在海里游泳。然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要复杂得多。在一个没有两极分化、在全球化浪潮下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富国不可能把自己与穷国隔绝开来。此外,贫穷国家在大海里游泳的假设是不恰当的。虽然大多数非洲国家都不发达;他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帮助下,他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创造自己的“救生艇”。
同样,辛格构建的场景过于简单化,因为他忽视了他的解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在上面提到的辛格的假设例子中,选择拯救孩子意味着放弃一个人的大部分积蓄。从哈丁的救生艇比喻来看辛格的建议,我们可以看出辛格的想法是多么无效。根据哈丁的说法,一艘可容纳60人的救生艇只能搭载50人,以确保船上人员(150人)的安全。如果人们放弃他们多余的储蓄,他们将失去他们的“安全因素”,成为穷人的一部分,然后需要帮助。因此,像辛格提议的那样捐出所有积蓄是不切实际的。
另一个相似之处是,两篇文章都使用片面的统计数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这可能导致观众对这个问题的误解。在《救生艇伦理》一书中,哈丁通过为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分配数值来解释救生艇的有限容量。他假设救生艇的载客量是60人,拯救所有的穷人就像“用一艘为60人设计的船总共制造150人”,这将使船沉没(149)。这一点可以用辛格文章中的统计数据来反驳。正如辛格在他的文章中提到的,美国政府将国内生产总值的0.09%用于海外援助,远低于“联合国建议的0.7%的目标”(302)。这表明,富裕国家不太可能超出自己的财政能力来帮助贫穷国家,这与哈丁的比喻相反,即富裕国家向贫穷国家提供无限的外援。和哈丁一样,辛格在他的文章中也给出了片面的统计数据。虽然美国的对外援助在其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其绝对值却是世界上最高的。从统计数据的另一面来看,辛格澳门威尼斯人注册美国对外援助承诺不足的说法不再站得住脚。两位作者都选择了有利于他们观点的统计数据;因此,他们的证据不够充分和全面,无法达成公平和有希望的解决办法。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从片面的统计中得出结论是不严谨的,会导致片面的判断。然而,持相反观点的人可能会争辩说,辛格的估计给了听众一个范围,他们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来帮助第三世界的儿童。然而,这些数字是对现实的歪曲。理论上,它们的推导是正确的;实际上,它们在应用于现实时可能并不可行。
此外,这两篇文章都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操纵了数据,排除了其他可能影响数据的不可忽略因素的微妙和复杂含义。在《救生艇伦理》一书中,哈丁计算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根据哈丁的说法,美国人口每87年翻一番,而救生艇外的人口每21年翻一番。87年后,如果美国人接受了与穷人平等分享资源的理念,“每个美国人将不得不与8个人以上分享可用资源”(151)。这个观点类似于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哈丁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第三世界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取得的发展。近年来,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5%左右。通过创新农业技术,他们可能在87年后实现自给自足。因此,哈丁的计算所强调的伤痕累累的未来是对现实的不准确预测。相比之下,辛格估计捐赠200美元可以拯救第三世界国家的一个孩子(299),这过于乐观了。观众应该注意到的是,这个解决方案确实解决了贫困问题的根本问题。正如哈丁在他的文章中提到的,“正如一句中国古谚所说,‘给人一条鱼,他可以吃一天;教他们怎么钓鱼,他就能吃一辈子了’”(155页)。简单地捐钱来满足一些第三世界儿童的基本经济需求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反,捐助者需要把他们的钱投入正确的渠道,比如教育和技术发展,以使他们的援助从长远来看有意义。在这一点上,我想提出一个反对意见,哈丁的统计数据是有说服力的,因为人口增长确实给世界资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然而,拒绝帮助贫穷国家并不能减轻这个问题。由于缺乏意识和对更多劳动力的需求,不发达国家的再生产率可能会更高。此外,贫穷造成的疾病蔓延可能影响到全人类。因此,这两篇文章都忽略了统计数据背后的含义,因为在他们对数据的解释中忽略了其他决定因素。
然而,一些读者可能会坚持认为,哈丁所使用的比喻和辛格所创造的假设情况在适当性上仍然不同,因为“救生艇”的比喻实际上并没有夸大问题的严重性;相反,它强调了在现实世界中生存的重要性。其他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们认为在更具体的假设情境中讨论抽象问题简化了对象之间复杂的关系,从而允许观众做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做出的判断。然而,在两位作者提供的框架内思考,排除了其他可能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比如技术帮助和更高级的教育。既然我们在利他行为中面临的不是一个单一选择问题,那么答案就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尽管这两篇文章提供了相反的观点,但两者都使用了包含夸大和过度简化的构造例子,容易产生部分和单调的结论。
诚然,这两篇文章对利他主义问题的看法明显不同;然而,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在这两篇文章中使用的例子和证据是有选择性的和误导性的,这可能导致观众得出有偏见的结论。通过对虚构例子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位作者所构建的情境中隐藏的修辞和统计弱点。这使读者能够区分作者使用的文学策略和统计数据背后的含义,帮助他们避免被修辞、证据和逻辑技巧所误导。由于利他主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有必要从全局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们才能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困境时做出明智的选择。
作品的引用
哈丁,加勒特。《救生艇伦理:反对帮助穷人的理由》《今日心理学》1974年9月:148-60。打印。
歌手,彼得。“歌手解决世界贫困问题”《纽约时报杂志》1999年9月5日:296-303。打印。